很多人以为“取卵”只是个小手术,顶多几分钟就结束,没什么大不了。但对真正经历过的人来说,那一针下去,不只是“取出几个卵子”那么简单。
在整个试管婴儿流程中,取卵是最关键、也是风险最高的环节之一。它看似轻巧,实则对身体的反应、医生的操作、麻醉的配合都提出了极高要求。即使是在设备先进、操作规范的生殖中心,依然可能出现诸如卵巢过度刺激、术中出血、感染、麻醉反应等并发症。
这些并发症虽然并不常见,但一旦出现,轻则影响恢复和移植周期,重则可能危及健康甚至生育功能。
因此,了解取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,提前预防、科学应对,不仅能帮助患者降低焦虑,也能让整个试管过程更安全、更可控。
一、取卵手术的基本流程:从“准备”到“恢复”,每一步都很关键
很多人以为取卵只是医生拿个针、吸几颗卵子那么简单,其实背后是一整套精密的医疗操作流程。从前期准备到术后恢复,每一步都直接影响卵子的质量和女性的身体状态。
1. 术前准备:让身体“进入取卵状态”
取卵前的几天,其实是身体和医生之间的“配合战”。医生会根据女性的基础激素水平、卵泡发育情况、体重指数等数据,制定个性化的促排卵方案。
- 促排卵监测
在取卵前的8~12天左右,女性每天需要按时打促排针(如FSH、HMG等),以刺激多个卵泡同时发育。医生会通过B超监测卵泡直径和血清雌激素(E2)水平来判断卵泡成熟度。一般来说,当主卵泡直径达到18mm左右、激素水平符合要求时,就意味着取卵的“倒计时”开始了。 - 打“破卵针”(触发针)
当卵泡发育到理想状态后,医生会安排注射HCG或GnRH-a触发针。这一步是为了让卵子从“未成熟”变成“可取状态”,一般在注射后34~36小时左右安排手术。 所以这一针的时间非常关键,通常要求患者严格按分钟计算,晚了或早了都可能导致卵子取不出。 - 术前禁食与检查
因为大多数取卵会使用静脉麻醉或全麻,为了避免麻醉时呕吐或反流,医生会要求术前6小时禁食、4小时禁水。同时,护士会再次核对患者身份、检查B超结果、评估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,确保安全无误。
2. 手术过程:在显微引导下“取出希望”
取卵手术通常在生殖中心的无菌手术室进行,全程大约10~20分钟。听起来时间不长,但每一个步骤都要求极高的精度。
- 麻醉
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静脉镇静麻醉或短效全麻。整个过程不会有明显疼痛,很多女性术后甚至觉得只是“睡了一觉”。麻醉期间麻醉师会实时监测血压、脉搏、血氧等指标,确保全程安全。 - 穿刺取卵
在B超引导下,医生使用一根细长的穿刺针经阴道进入卵巢。医生会精准定位每一个卵泡的位置,然后轻轻将卵泡液吸出——里面就是卵子所在的“家”。吸出的卵泡液会立即送往实验室,由胚胎师在显微镜下寻找并分离卵子。整个过程要求操作轻柔、迅速,以避免卵巢出血或卵子损伤。 - 术中安全与监控
手术期间,监护仪会实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。医护团队会随时观察反应,确保术中稳定;一旦出现血压波动、麻醉反应等情况,可立即处理。
3. 术后恢复:让身体慢慢“回到平衡”
手术结束后,患者会被送入恢复区休息,大约观察1~2小时。
- 苏醒与初步观察
麻药代谢后,护士会询问是否有头晕、腹痛、恶心等症状。若生命体征稳定、出血量正常,一般可当天离院。 - 术后注意事项
- 饮食:术后6小时可少量进食易消化食物,避免油腻和生冷。
- 活动:当天最好多休息,避免剧烈运动和提重物。
- 出血与疼痛:轻微腹痛或少量出血属正常,但若疼痛剧烈或持续发热,应立即联系医生。
- 卵巢恢复期
因为促排阶段卵巢体积较大,术后几天可能仍有轻微胀痛。医生通常会建议多饮水(尤其是电解质水),帮助代谢多余激素,预防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(OHSS)。

二、取卵手术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原因分析
虽然取卵是一个成熟、安全的微创手术,但它依然属于“有创操作”。在极少数情况下,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。了解这些情况,并知道它们为何发生、如何识别和应对,能让整个试管过程更安心、更有准备。
1.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(OHSS):身体“被激素推得太猛”
典型表现:腹胀、恶心、食欲下降、体重短时间内快速上升、尿量减少,严重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、胸腹积液。
医学原理:OHSS是促排卵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。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急剧升高、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,大量液体从血管渗入腹腔或胸腔,引发腹胀、水肿等症状。
容易中招的人群:
- 多囊卵巢综合征(PCOS)患者;
- 卵泡数量多、对促排药物反应过强的女性;
- 年轻、体型偏瘦、基础雌激素水平高者。
关键在“预防”:医生会通过调整促排方案、采用GnRH拮抗剂方案或冷冻胚胎移植来降低风险。一旦出现明显腹胀、体重短期增加超过2公斤,应立即就医。轻度OHSS可通过补液、卧床休息缓解,重度OHSS则需住院监护,甚至行腹腔穿刺放液或白蛋白治疗。
2. 术中出血与腹腔积血:针尖下的风险
表现:术后持续腹痛、头晕、血压下降、阴道流血增多。
成因分析:
取卵时医生会用穿刺针在B超引导下进入卵巢,但如果卵巢血管较丰富或位置靠近血管丛,针头有可能轻微损伤血管,导致局部出血。这种出血多为轻度,通常可自行吸收;但若出血量较大或伴随血压下降,就需警惕腹腔积血的可能。
医生的应对方式:
术中一旦发现穿刺点出血,医生会立即压迫止血或调整取卵路径。术后若出现明显腹痛、头晕、脸色苍白,应立刻复查B超。严重时,可能需要腹腔镜探查止血。
提示:
术后不要急于下床活动,多卧床休息2-4小时,能降低术后出血风险。
3. 感染:无菌操作之外的隐患
表现:术后发热、下腹疼痛、阴道分泌物异常(有异味或脓性)。
原因分析:
虽然取卵手术在严格无菌环境中进行,但若患者本身有阴道炎、宫颈炎等未彻底治疗的感染,或术后护理不当,仍可能造成盆腔感染。最常见的致病菌包括大肠杆菌、链球菌、葡萄球菌等。
处理原则:
- 轻度感染可使用口服或静脉抗生素治疗;
- 若出现高热或盆腔脓肿,则需住院处理。
预防关键:
术前医生通常会要求患者做阴道分泌物培养或白带常规检查,确认无感染后方能手术。术后应保持外阴清洁,避免盆浴、性生活。
4. 麻醉相关反应:对药物的不良应答
表现:头晕、恶心、皮疹、呼吸不适、血压波动等。
原因分析:
取卵多采用静脉镇静麻醉,属于短效、可控的麻醉方式。个别患者可能因对麻药(如丙泊酚、咪达唑仑等)敏感或剂量偏高,出现轻微不良反应。
安全保障:
术前医生会详细询问过敏史、麻醉史;
术中麻醉师全程监控生命体征,随时调整用药;
若术后出现头晕或恶心,多为短暂反应,通常在1小时内恢复。
小贴士:
术前一晚睡眠充足、保持放松状态,也能减少麻醉反应。
5. 卵巢扭转或破裂:极少见但不可忽视
表现:突然的剧烈腹痛、恶心、呕吐、冷汗直冒。
医学原理:
在促排阶段,卵巢因卵泡增多而体积增大。术后若活动过早、用力过度,可能导致卵巢自体扭转,造成血流受阻。若扭转未及时解除,卵巢组织可能坏死;另一些情况下,卵巢表面破裂出血,也会引起类似症状。
应对措施:
一旦出现急性腹痛,应立即到医院急诊就诊。医生通过B超或CT可快速判断是否扭转。若确认扭转,需尽快进行腹腔镜复位手术,以保留卵巢功能。
预防要点:
术后几天尽量避免跳跃、弯腰提重物等剧烈动作,尤其是促排卵后卵巢仍处于“肿胀期”的女性。

三、取卵并发症的应对与预防措施
任何医疗操作都存在风险,但风险并不意味着危险。只要术前评估到位、术中操作规范、术后监测得当,大多数并发症都可以提前预防或及时控制。
以下是医生们在临床中普遍遵循的“安全三步走”:
1. 术前风险评估:提前识别“高风险信号”
取卵手术的安全,从术前那一刻就已经开始。在正式促排前,医生会通过一系列检查评估身体是否适合取卵。
- 激素与卵巢基础评估
医生会抽血检测基础激素水平(包括FSH、LH、E2、AMH等),并通过B超了解卵巢大小、基础卵泡数量。这些指标能帮助判断卵巢储备功能和对药物的反应程度。
比如:- AMH过高或基础卵泡数过多,提示有可能出现卵巢过度刺激(OHSS)风险;
- AMH偏低者则需更精细化的促排策略,以避免取卵失败。
- 制定个体化促排方案
没有两个人的促排方案是完全相同的。医生会综合年龄、体重、激素水平、既往反应史等因素,制定个性化用药剂量。对于易发生OHSS的女性,通常会采用低剂量刺激或GnRH拮抗剂方案,必要时提前计划“全胚冷冻”来规避风险。代孕机构如何量身定制女方促排卵方案? - 术前健康评估
包括血压、心电图、凝血功能等常规体检。如果存在甲状腺功能异常、糖尿病、慢性炎症等问题,也会提前干预,避免手术中发生意外。
2. 手术操作规范:技术与经验的“安全双保险”
取卵虽然是一个小手术,但对医生的手感、判断力和临场经验要求极高。规范操作,是避免出血、感染等并发症的最关键一环。
- 由资深生殖医生主刀
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取卵,且减少穿刺次数,最大限度降低卵巢损伤风险。同时,医生会在B超下实时观察卵泡位置,确保“精准进针、不遗漏、不误伤”。 - 全程B超引导
B超就像医生的“眼睛”,能实时显示针头轨迹。医生会根据卵泡分布调整角度,避开血管和重要结构。这种动态监控大大提升了手术安全性,也提高了取卵成功率。 - 无菌操作与快速交接
手术区域严格执行无菌规范,穿刺针、探头套一次性使用。取出的卵泡液由胚胎师立即接手,在显微镜下寻找卵子,整个过程衔接紧密、无污染。
3. 术后观察与护理:恢复期同样重要
取卵结束并不意味着“万事大吉”,术后观察与自我护理是防止并发症复发的关键。
- 静卧休息与生命体征监测
手术后需在恢复区卧床休息2~4小时,护士会监测血压、脉搏、体温和出血情况。若出现腹痛、头晕或出血增多,应立即报告医生。 - 补液与防感染措施
医生会根据个人情况开具口服或静脉补液方案,尤其是促排卵数量较多者,以预防OHSS。同时可能会开抗生素预防感染,患者需按时服用,不可自行停药。 - 饮食与活动建议
- 饮食:术后24小时可进食清淡、易消化食物,如粥、汤、蔬菜;多饮水(含电解质水最佳)。
- 活动:术后两天内避免提重物、弯腰、剧烈运动,给卵巢恢复时间。
- 监测:每日记录体重、尿量和腹围变化,若体重骤增或腹部明显胀大,应及时就医。
4. 特殊情况的处理:对症分级、科学干预
即使出现不适,也不代表危险。关键是及时识别、分类处理。
- 轻度OHSS(轻微腹胀、体重略增)
- 多卧床休息;
- 每日保证足够液体摄入(建议2.5~3升);
- 适量摄入蛋白质,避免高盐高脂食物;
- 定期复查B超与血液指标,监测体液变化。
- 重度OHSS(明显腹水、呼吸不适、少尿)
- 需住院治疗,静脉补液调节电解质平衡;
- 适时给予白蛋白输注,帮助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;
- 若腹水过多影响呼吸,可进行腹腔穿刺放液。
- 术后出血或感染
- 轻度出血可保守观察,多数会自行吸收;
- 若出现持续性腹痛、血压下降或血红蛋白明显降低,需紧急B超复查;
- 感染患者则需根据病原体使用针对性抗生素,严重时可能需再次手术清除积血或脓液。

四、患者自我防范与注意事项
在整个取卵过程中,除了医生的专业操作外,患者自身的配合与自我管理同样关键。很多并发症其实是“可防可控”的,只要在细节上多注意,就能大大降低风险。以下是几个重要的自我防范要点:
1. 不随意调整药物剂量
促排卵阶段用药多为促性腺激素(Gn、FSH、hCG等),这些药物对卵巢刺激非常敏感。有些患者为了“多取几个卵”,擅自加量或延长用药时间,这种做法极其危险。过度用药会导致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(OHSS),出现腹水、呼吸困难、血液浓缩等严重后果。
正确做法是:严格遵医嘱用药、定期复查B超和激素水平,让医生根据反馈动态调整剂量。
2. 术后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
取卵后卵巢仍处于肿胀状态,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卵巢扭转或破裂。手术后几天内,建议避免弯腰、跳跃、快走、搬重物等动作,也不宜泡热水澡或长时间外出。身体的恢复需要时间,尤其是在促排后体内激素水平尚未完全恢复平衡时,“静养比什么都重要”。
3. 关注身体信号,异常及时就医
取卵后轻微腹胀、少量出血属于正常反应,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,就要高度警惕:
- 腹部胀痛明显、腹围迅速增加
- 持续恶心、呕吐
- 发热超过38℃
- 排尿减少或伴随头晕、乏力
这些可能提示感染、出血或OHSS,应立即回到医院复查B超及血液指标,千万不要硬撑。
4. 遵医嘱用药与复查
术后医生通常会开具抗生素、黄体支持药物(如孕酮),帮助预防感染、促进卵巢恢复。切忌自行停药或换药,尤其是黄体支持药物的使用,突然停药可能影响胚胎着床或激素稳定。另外,术后复查非常重要,医生会根据卵巢恢复情况决定是否可以进入下一步移植周期。
总结
从医学角度看,取卵手术的风险总体可控,但绝不能掉以轻心。大多数并发症的发生,往往与促排方案不当、术中操作不规范、术后护理不到位有关。而这些,都可以通过选择正规医院、遵从医生指导、保持良好生活状态来最大程度避免。
对于准备或正在经历取卵的女性而言,最重要的不是“怕出问题”,而是要知道如何识别问题、如何在第一时间正确处理。身体的每一个细微信号,都是健康的“预警灯”,需要被重视、被倾听。
科学面对取卵,理性认识风险,配合医生做好监测与护理,你会发现——试管并不可怕,它只是医学与希望共同努力的过程。








